首页 经典语录

霜降节气美诗五首:山中有流水,霜降石自出

2024-12-11 09:42:22  100人浏览 


公历十月下旬,农历九月,会迎来节气霜降。

节气之精妙,是与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移动相契合。比如霜降节气,必定会落在公历的十月二十三日左右。可以说古人对于天文气象的勘测,并非游离在科学之外,而现代科学,是承接古代的智慧认知。而现代科学证明了地球是圆的,太阳直射是以年周期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,恰恰证实了节气和节气划分的准确性。

霜降节气,对应的是太阳越过赤道,向南回归线移动的30天这个日子,以及持续十五天这个时段,是节日,也是节气时段。

那么从现代天文气候学上,这段时间,太阳在北半球光照减少,夜晚时长大于白天,且气温走低,在欧美地区,通常将公历的九月十月十一月划分为秋季,而在传统中国,公历十月农历九月,是传统的晚秋,也就意味着这是秋冬交替的时段。

在中国,特以霜降来命名,这是因为古代黄河流域,此时开始出现霜,而霜的出现,显示会有零度左右的低温,显示气候开始变得寒冷。

而没有出现霜降的地区,也会出现让人有分明体感的寒气。

春耕夏耘,秋收冬藏,晚秋霜降节气的十五天,是重要的秋收季。大自然以壮丽的秋色秋气息,提醒人们万物进入萧瑟收敛期,做好秋冬防寒的各样物质准备。比如收割储藏粮食,增加御寒用品,预防因为寒冷引发的疾病。

而霜降节气,也带给人思考自然和人生的各种哲理关系。


霜降水返壑,风落木归山。

冉冉岁将宴,物皆复本源。”唐 · 白居易《岁晚》节录

晚秋是冬的序曲,是寒冷的开始,是一年进入尾声。

虽然关于秋的提炼,都是黄叶寒风,实际这样的场景,不会出现在早秋,因为那个时候秋暑和夏天没有多少区别,也不会出现在仲秋,因为仲秋恰恰是太阳直射赤道,全年最为舒适的两个时段之一,草木还很繁茂,甚至秋草如春草萋碧。

实际上关于秋的印象,往往是从晚秋中提炼出来的。满山红叶,黄叶飘飞,疾风寒雨,而晴朗的时候,秋高气爽。

其中霜降是一个重要的节点,因为早秋热,仲秋凉,只有在晚秋霜降之后,才会让人有真正体感上的寒和冷,虽然这寒冷相对冬天还算温和,但已经是寒和冷了。

霜降节气,降雨会更加减少,江河流水,水位线下跌。而冷风吹动万山,落叶归根。

如果四季也是一个生命体,那么晚秋,是到了不再蓬勃,相反逆向走入萧瑟收敛的时期。

古人虽不清楚,是高山的雪山在春夏融化,才有了江河春夏的水满,但是却能感受到,霜降之后,从山林间奔流下来的水减少,甚至干涸。如果水也有生命,那一定是它们回归深山隐藏,以休养自己。说的也对。秋冬季,是很多高山进入冰封期,自然那流水也就不再奔腾了。

秋风吹落了树叶,叶落归根,是一种自然现象。当万山落叶,落叶积累成厚厚的腐质土,这些落叶,以回归泥土的方式,孕育着来年树木的生机。

高山流水,流水安静了,如同龙蛇在山林里休养,树叶飘零,另外一种生命燃烧后的回归土地。

晚秋之美,是一种沉落的美,由繁华变得萧瑟,甚至逐渐骨感。

但是这种山见棱,树见杆的嶙峋,如何不是一种回归?回归繁华前繁华后的样子,回归一种休憩,一种本来风骨啊。

盛装不如淡妆,淡妆不如素颜。卸妆后山水,才有着山水本来的清骨,晚秋的山水,不是丰腴华丽美,是骨气天然的美。

这是说的霜降季节的山水,同时也是对人生和生命的对照思考。

人生的晚秋季,如何不是人最真实的样子?



风卷清云尽,空天万里霜。

野豺先祭月,仙菊遇重阳。

秋色悲疏木,鸿鸣忆故乡。

谁知一樽酒,能使百秋亡。” 中唐 · 元稹《咏廿四气诗 霜降九月中》

这是唐朝元稹的节气诗。写出了当时以长安为中心的广大中原地区的霜降节气景色。

此时秋风转寒,持续吹拂,所以天上的浮云都被风吹走了。

万里晴空,就像被霜雪洗过一样澄澈干净。

而通常晚上出现霜露的日子,白天格外晴朗。这是因为近地面水分都凝结成霜露,并且西服了大量灰尘,空气的能见度高,紫外线穿透力更好。

那么山林中的豺狼,往往在这样的夜晚成群结队猎食,并对着月亮长啸。当然食物多的季节,也往往是求偶季,那狼叫在月光下肯定瘆人,但是焉知动物不爱美丽的事物,对皎洁的月光无感?

重阳节虽然只有一天,但是九月是菊月,无论森林还是田野,都有野菊花绽放的仙意和野意。

树叶是一阵阵落,大雁南飞,人也会悲秋也会想家想念温暖。

这个时候,最应该做的就是让身体健康和暖。

古人重视酒在日常生活的作用,古代的低度酒,是提供人体热量的重要方式。

喝杯酒,如同现在喝杯热奶茶。

身体暖和了,自然心情舒缓,隔绝屏蔽了寒冷,寒秋也就不那么伤人了。

当然当代的问题,不是人体存储的热量太少,而是饮食营养过剩,在这点上,千万别以为古人是酗酒,至少普通人喝点低度粮食酒,是在获得必要的热量。



“倚槛穷双目,疏林出远村。

秋深山有骨,霜降水无痕。

天地供吟思,烟霞入醉魂。

回头云破处,新月报黄昏。”宋 · 江定斋《列岫亭 》

这是晚秋去踏山登高。想必是在群山之间的建筑上。

一种远眺加俯瞰的状态。

靠在山顶的栏杆上,极目远望,看见遥远的地方,疏疏树林下掩映着村落。而在春夏,是看不到这样遥远而通透的景色的。

最美的关于霜降的山水句子来了。

秋深了,树叶落了,才能看到树木下山的脊骨,那是真正的山的样子,不可动摇,不可衰减,永恒长在。

霜降节气之后,远水平静流淌,静水流深,看不出曾经的狂暴,这是水最本来的样子吧。

我站在楼顶,在天地之间,晚霞如醉,沐浴着我。

而我一回头,哟,天边还有一弯新月,微笑着看着我。

好个开阔山水,风骨清秋。


“巴江暮秋末,霜降千林空。

山色不改碧,蓼花无数红。

木叶感湘浦,莼羹忆江东。

艰难志当壮,吾未怨途穷。”宋 · 晁公溯《巴江 》

巴江,现在是指的云南南盘江的一条支流,不过在古代,巴江泛指的是古代四川地区的河流。

而晁公溯曾经做过四川眉州的地方官,所以这首诗写的应该是四川的山水风景。

而四川高山峡谷,原始森林众多,呈现多种植物风貌。比如江边可能是落叶林居多,而山中和山顶则遍布长青林木。这就使得晚秋,色彩多样。

比如在靠近江边的地方,霜降节气,或者打霜之后,落叶林居多,呈现一种萧瑟美。

但是悬崖山峦上,却是青色一片,而远处的山峦,更是山山如黛,沐浴秋光。

而近水的浅滩湿地,则是无边的红蓼花开。

如此壮丽且色彩丰富的山水,不会让人感觉极度萧条,反而生出一种向前的豪迈来。

越是艰难的时期,越要看看这青山秋水,青山长碧,志气长存。




“山中有流水,霜降石自出。

骤雨东南来,消长不终日。

故人书问至,为言北风急。

山深人不知,塞马谁得失。

挑灯看古史,感泪纵横发。

幸生圣明时,渔樵以自适。” 宋末元初 · 文天祥《山中感兴三首 其二 》

这是文天祥在家乡隐居的一首诗。

在家乡的山水中,他过了晚秋霜降。

山中有溪流,霜降之后,溪流减退,水中的石头就自然露了出来。

而山中总有阵雨,这些溪水中的石头,不是在暴雨中沉没,就是在雨后露出来。一天好几个变化呢。

他为什么这样写,一是这是当地常见的暴雨冲刷溪流的场景,第二是因为苏轼名句,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做人当然要坚如磐石,经得起淹没和冲刷。这是自我的比喻。风雨再多,我心不变。

我接到你的信,说是晚秋了,总有寒风吹来。我当然知道你的意思,你是说,边关不安稳,你的处境也很不安稳。

而我住在这深山里,不知道外界的变化,也不知道是福气还是灾难。

但是我是读过历史的,我知道历史书上写的国家往事,我哪里会不忧患,我只是常常痛哭落泪啊。

而我能说些什么呢,我只能说,我自己还生在这太平年代,能够住在深山里,象渔夫和樵夫一样自由自在。

这是一首非常矛盾的诗。

矛盾在于,他隐居深山,貌似安逸,但是外界的消息,让他知道家国动荡,而这种动荡在古书上是有记载的,就是亡国之兆。但是作为没有朝堂资格和权力的他,只能内心如焚,无所作为。

他一方面说自己生活在圣明时期,可以逍遥自在,不问外事,另外一方面,却感知更大的国家风雨将至,他愿意也必然要做水落石出的那块磐石。

果然文天祥实践着他的理想和气节。45岁,为元军俘获,47岁,不贪富贵,从容就义。他就是南宋秋冬里一块爱国磐石。

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。

  • 相关推荐